To the summit - Mt. Whitney《敬 惠特尼峰》
by 林啟欣
Chi-Hsin Lin's homepage: http://www-scf.usc.edu/~chihsinl/
Awakening bug【驚蟄】
1999年秋末,家家戶戶已經開始打點過年的禮物,商
場內各式各樣花花綠綠的年貨紛紛出籠。哈!此時也正是
便宜又好看的精裝書出現的極大值。
回想今年夏天,造訪北加州的紅木國家公園之後,當
初跟同學戲稱要踏遍所有加州的國家公園的玩笑,竟然真
的做到了。一時間,莫名其妙地感到如釋重負,心中黯然
有股放假沒地方去的寂寥…
一個人躲在圖書區裡尋寶,翻到了一本介紹世界各大
洲高山的書–To The Summit 《敬世界的山》。當然也可
翻譯成《登山》,但總覺少了那麼一點讚嘆敬畏自然的味
道。
很高興地挑出一本比較沒被翻過的,找到女友,恭敬
地把書放進她採買了不少的推車中…
就這樣,我再次遇見蟄伏心底多年的那一座山。
The plan 【計劃】
惠特尼峰(Mt. Whitney ),標高4418公尺,是美國
本土﹙阿拉斯加與夏威夷除外﹚最高峰,位於加州中部內
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 ﹚東緣,山勢東險西緩,鋸齒
狀的灰色山稜,全是裸露的花崗岩,也是版塊擠壓及火山
運動的成果。
既然是本土最高峰,必然是熱門目標,猜想至少會有
一條老少咸宜的路線適合我這樣的遊客。打開電腦,鍵入
Mt. Whitney ,按下搜尋,一眨眼的時間,螢幕就出現網
路搜尋的結果。不出所料,惠特尼峰果然是熱門大山,許
多人將他們的登山經驗製成網頁,也發現了一些攀登惠特
尼峰的書籍,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惠特尼峰所屬的森林管理
處(Inyo National Forest)。這個網站提供攀登惠特尼
峰所有必須注意的資訊。除此之外,我也在網路上訂購了
一本導登手冊及一份有防水處理的等高線圖。
要登惠特尼峰,最短的路線是一條叫惠特尼之門的步
道(Whitney Portal),由內華達山脈東側一個叫孤松(
Lone Pine )的小鎮入山。從登山口(標高2548公尺)上
至山頂,共17公里,爬昇1870公尺。地景方面:3300公尺
以下是森林,上至3500公尺尚有矮小植被,過了3500公尺
以上,則只剩下堅硬巨大的花崗岩了。
這條路線上有三處營地,分別是位於0.0k的登山口營
地、5.6k/3159m的驛站營地(Outpost Camp)及位於9.6k
/3670m的步道營地(Trail Camp)。每個營地都有水,但
森林管理處不建議生飲。森林內有常有黑熊出沒,所以如
果要待在驛站營地,就必須用防熊容器來儲存食物,並最
好將容器吊在樹上。不然很可能一覺醒來,會發現多了一
頭熊睡在身邊。
考慮天數、登頂時間及熊的因素,決定將行程訂為三
天:第一天上步道營地;第二天輕裝攻頂;第三天回家。
然而惠特尼之門並不是全年為你敞開,它只在每年的
五月初至十月底開放,而且每天只開放六十人入山過夜。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一親芳澤的人就得參加森林管理處每
年二月辦的入山證抽籤了。很不幸我第一次槓龜,沒有抽
中我原來想去的時段。管理處除了將每人十五美元的申請
費退還給我之外,還付上尚有名額的時段。於是,再次申
請,我們的行程就定在2000年 6月12日到 6月14日了。
Takeoff 【出發】
6月10日晚,到機場接此行的另一人–我的高中同學
杜致維。他在聖荷西工作,是個沒事就得加班的電機工程
師。人瘦瘦的,很耐磨,也好不容易利用到這次機會,將
公司積欠他的假用掉一些。當晚,我們便把行程再次討論
一遍。
隔天,利用早晨,練習搭新買的帳篷及打包。午餐後
,兩人就驅車離開洛杉磯。
Lone Pine 【孤松鎮】
莫約下午四點,我們到達了孤松鎮。孤松鎮標高1138
公尺,位於內華達山脈東側的歐文谷(Owens Valley)。
歐文谷是距離三百公里外洛杉磯的水源地,供應洛杉磯的
民生用水。也因水都被送走了,歐文谷日趨沙漠化。
找了間便宜的小旅館,見天色還亮,便開著車四處逛
。鎮西方約三公里的阿拉巴馬丘(Alabama Hill),是當
年西部片盛行時常來拍攝的外景。礫漠、枯草、突出地表
的怪岩,便是那些草莽槍客的舞台。
趁著黃昏西照,跟致維爬上一顆五、六公尺高的石頭
。看看,覺得有些沒趣…
回到鎮上,去速食店打點晚餐。回旅館,洗完澡,看
了一會電視,便睡了。
Whitney Portal 【惠特尼之門】
6月12日早晨,從孤松鎮往西開二十公里,我們來到
了惠特尼之門。此為一處森林休閑營地,有個遊客服務站
,登山口就在停車場旁。仔細讀過一遍告示,熱熱身子,
背包上肩。八點整,我們跨入了惠特尼的大門。
致維走得很好,常保持約在我三個之字坡之前。反而
我一直熱的流汗,沒事就得喘一喘。十點鐘,我在往孤松
湖的叉路,跟上了早在那兒等我多時的致維兄。為了保持
體力,這湖下山再訪。
翻過一個山凹,沿著溪邊而行。不久,我們見到有秀
麗的瀑布為伴的驛站營地。
午餐在海拔3243m 的鏡湖畔解決。餐後也學著老外一
樣,躺在森林裡平坦的大石頭上小憩。過了這裡,很快就
要見不到樹了。
Trail Camp 【步道營地】
中午,我們在晒的刺眼的灰色花崗岩上行走,竟遇到
三個管理員在鑿路。說穿了,他們是將花崗岩之間的路徑
整理的明顯些。其中有一位穿著黑色無袖汗衫、戴著很酷
的太陽眼鏡,拿著大榔頭,神勇地敲著堅硬無比的花崗石
。仔細一看,原來是個女中豪傑。看著她背影結實的三角
肌,心中頓時冒出無由的敬意。經過時,沒忘記跟他們說
聲謝謝。
之後,路上已可見少許積雪。兩點半,我們到了步道
營地。步道營地就位在鋸齒狀山稜東面垂直的峭壁下,附
近有個冰雪溶化形成的水池。但螺旋桿菌氾濫,想喝最好
濾過或加淨水劑。
致維覺得頭痛,是高山症的症狀。想想今天也一下爬
昇兩千五百公尺,對沒有高山經驗的人或許太多了。趕緊
將帳篷搭起來,叫他進去休息一下。我則跟今天剛登頂下
來的鄰居約翰聊了一會,打聽路況。他說我們的帳篷看來
不錯。經他這一提,我觀察一下四週,都是單人帳居多,
而且都是輕質抗風的高級貨。相形之下,我們的四人帳似
乎成了笨重的大型旅館。我想這跟他們注重個人習性有關
吧,至少省下被打呼聲吵的困擾。
切上稜線的山脊,還有些下山的人。我便坐在帳篷旁
用望遠鏡看著他們下山,順便研究明天的路線。
晚餐是加料的泡麵。把鍋子挖出來後,猛然發現沒有
帶餐具。最後挑出四支營釘充當筷子,暗自慶幸帳篷是新
的,不然就有點惡心了。
飯後,一個人坐在大石頭上,望著遠處天空殘留的一
抹粉紅。想要思考一些事情,心裡卻乾淨的什麼也都想不
起來…
The golden wall 【金色峭壁】
昨晚刮了一夜落山風。帳蓬內的我,可能因為缺氧而
隨呼嘯的風聲半夢半醒昏迷一晚。眼看天色微亮,索性起
身出帳外等待日出。
當日出東方,陽光黃澄澄洒進我們的營地。一面巍峨
的金色峭壁呈現在我眼前。在這金色光影的背面,是我今
日即將經歷的旅程;而盡頭的那座尖峰,則就是我此行將
見的祂。
過了不怎麼安穩的一夜,致維頭疼依然。他決定待在
營地,我獨自上路。尾隨不遠處碎石坡上的兩位登山者,
我也逐漸隱沒在惠特尼的山域裡…
Altitude sick 【高山症】
九點五十分,我站在稜線上。東方是土褐色平坦的歐
文谷,西邊是灰色廣闊高原和山巒,北方則是怪獸般的鋸
齒山頭–我即將面對的地方。這裡已接近四千公尺,風沒
有預期大,但心跳得很快,頭感到刺痛。應當是身體感到
缺氧了。拉上風衣的頭罩,防止體熱散失過快。迅速拍攝
全景一周,急急離開山稜。
Long day 【漫長的路】
前方的夥伴,漸漸離我越來越遠。所有的意識卻彷彿
局限在這小小的頭罩裡,自己的心跳聲清楚地在耳邊響著
。休息的頻率變高,幾乎每十公尺,就得彎下身將頭靠在
手杖上讓自己舒緩。
心裡明白這樣起起伏伏的路還長的很,身體也虛的很
。找了個石縫坐下來,先補充熱量再說。遇到早的人已經
下山,也有一些後來居上的。再次提醒自己振作精神往前
走。
The summit 【登頂】
沿稜路的盡頭是積雪的山坡,過了這片積雪,就是惠
特尼峰西側的碎石坡。
坡上並沒有明顯的路徑,本能地往高處走。走了一刻
鐘左右,還是一望無際的碎石坡。只好掏出指北針確定方
位,發現也沒大錯,於是就繼續往前方行。不久,便看到
山頂的石屋。
惠特尼的山頂,是平緩的碎石坡。碎石坡的邊緣,懸
崖一瀉千里,恍如是世界的盡頭。在一塊平坦的花崗石上
釘著一片金屬牌,上面寫著:
MOUNT WHITNEY ELEVATION 14496.11 FT.
石屋是以前的氣象觀測站。門前的鐵盒中有一本登頂
者的簽名簿。順手翻翻,登頂者來自世界各地。拿起筆,
用我已經不怎麼靈光的手簽下﹕
12﹕05,2000年 6月13日
林啟欣 台灣。
Down to Outpost Camp 【下3159驛站營地】
下山時,與早上同行,一位來自內華達州的中年人一
起走。他凌晨從登山口出發,到目前為止已經走了超過十
二個鐘頭。當天來回四千四百公尺的山?我直說他瘋狂,
但也十分佩服他對自己體能的瞭解與信任。說實在,此行
中這種人還不少呢。
回到步道營地,告別了同行夥伴。進帳篷看致維好點
沒,順便躺下來舒服。他說耳邊還是嗡嗡作響,心想這樣
也不是辦法,況且在這兒晚上也睡不安穩。於是在帳篷裡
賴了一個小時後,我們便拔營下驛站營地。
Going home 【回家】
到驛站營地睡覺的決定是正確的。拖著疲憊的身軀,
走了近兩個小時,換來有充足氧氣的腦子,和一夜好眠,
真是值得。
回想昨晚餐後,模仿隔壁鄰居,將食物密封好裝在睡
袋套裡,用營繩綁起來甩到樹上吊著。躲到帳篷裡,在祈
求黑熊大哥不要來之中,沉睡過去。
森林的早晨,總是清新中帶著一點羅曼地克。呼吸一
口富含芬多精、又香又濃的空氣,所有的辛苦,早已化為
烏有。
就這樣帶著溫暖的心情,我們回家了。
【附錄】行程計劃與歷時記錄
Chi-Hsin Lin's homepage: http://www-scf.usc.edu/~chihsinl/
Figure 1. Lone Pine
Figure 2. Trail Camp: John and our tent.
Figure 3. The golden wall: Mt. Whitney is the first right peak.
Figure 4. Way to the top: The trail to ridge is located along the left edge of snow.
Figure 5. The summit: The metal plate and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