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之路 - 洪明華

 

文。圖/洪明華

IRONMAN的定義:

首先要從 Triathlon 談起,它是 Tri-Athletics的結合,意指“三種單項運動”。 緣起於1972年聖地牙哥,酒吧上幾個朋友高談游泳、單車、跑步哪種運動較累,在爭論無休下,有人提議結合三項於一體,是為Triathlon之濫觴。 風行數年後,各處因地制宜,也結合垂降、泛舟、攀岩、越野等而發展出二項(Duathlon)、四項 (Quarathlon),各單項距離也很有彈性,但廣泛的Triathlon為Swim 1.5K+Bike 40K+Run 10K,並於 2000年雪梨奧運列入正式項目,這個51.5 Km的距離,現在也稱為Olympic distance。這種距離很快就不能滿足體能極限的追求者,不知何年何月,美國成立了一家World Triathlon Corp. 並註冊了專利商標 IRONMAN®,這是一個字典查不到的字,並定義其IRONMAN® Triathlon的競賽距離為Swim 3.8K+Bike 180K+Run 42.2K= 226 Km,稱之為 Ironman distance。限時17 hr完賽。從此,各地比賽要掛名IRONMAN® Triathlon都必需取得該公司的授權,商品要印上IRONMAN® 也需付權利金。目前每年全球有21場IRONMAN®系列賽,視各規模,W.T.C.會賦予不等的Slots,可參加每年十月在比賽發源地,夏威夷所舉辦的IRONMAN® World Championship。 而參賽權(Qualifier)則取自各分組名列前矛的佼佼者。故夏威夷KONA島是鐵人心目中的天堂。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民族性總要和別人分庭抗禮,因而註冊了STRONGMAN®系列賽,競賽距離是Swim 3K+Bike 155K+Run 42.2K,因這距離和IRONMAN®僅短少25.8Km,參賽者頂多再撐一小時即可完賽,故很快式微,目前徒留每年在宮古島辦一場賽事。台灣參加者眾,但那是STRONGMANR不同於IRONMAN®。

台灣明年十月在屏東也要辦226Km賽會,但可能尚無法付給W.T.C.大筆權利金,並不能堂而皇之的將IRONMAN®掛出來,只能說是舉辦 Ironman distance的比賽。至於台灣諸多賽會被冠上“鐵人”二字,只是翻譯上的穿鑿附會罷了。就在我參加三項運動的第二年,就了解這段原由,故從不敢以鐵人自居,更只淺說為三項運動,所以參加IRONMAN®系列賽,就是我口中的“鐵人大業”。

難得的機會:

鐵人三項賽,以美、加、紐、澳地區較為風行,歐洲有瑞士、西班牙、德、法等國,亞洲首推日、韓,明年四月中國海南島也第一次辦IRONMAN®。一般之參賽人數限制約2000人,通常在比賽隔天就開放報名次年賽會,很快就額滿,剩一些保留名額給職業選手或應付特殊狀況下的需求。 關於Subaru IRONMAN® Canada Triathlon,去年台灣就有三位選手參賽,賽後要求今年給十個名額,得到大會允諾,九月傳來消息,便不假思索的送出報名表,十月底的信用卡帳單就扣去了17,500.-
鐵人大業的逐夢之路於焉展開。

生活中的訓練:

晨泳是我十年來的習慣,沒經過正統的學習,只是在政大游泳池泡久了,耳濡目染下勉強算是中上之駟,是我三項中最篤定的一項。自行車則是每逢周日才從木柵往平溪騎上一趟,遇雨則停,我雖耗費巨資購買名車,但同行車友還取笑我不曉得雙膝內八使力,是我最疏於練習的項目,期間四月底的環花東自行車賽還敗給“馬拉妹”,真是慚愧。而跑步是最方便的練習項目,可以月亮當太陽或下雨當沖涼,政大操場和環山陡坡,每隔兩天就會看到我揮汗挺進,通常10Km算是基本功課。我藉著練長距離的續航力來贏一些最終氣力放盡者。 大概在前半年,都只是這樣例行保持運動,並不時參加三項賽事及馬拉松來策發自己的動力。
期間各類行頭的添購,從游泳防寒衣、輕量化跑鞋、運動補給品及諸多自行車的零配件等等,或千或萬,毫不眨眼,其中並涵蓋我為練習而割捨部份公司業務,不計成本的投入只為成就鐵人大業。

不好玩的苦練:

一晃眼,離比賽剩三個月,鐵人校長──李健雄一聲令下,連同李榮光(快樂狗)三人開始提昇訓練量,按表操課:一、三、五只練輕鬆緩和的游泳,二、四練單車後轉換跑步,六、日則更長距離的單車或跑步。整整三個月,拋妻棄子,每天早上摸黑出門,三人互相砥礪尬速,激發出更強的心肺功能,其中游泳划臂效率及單車上坡在賽前一個月有大幅度的進步。完賽時間從自忖的15hr,漸次修正為14hr而後13hr,鐵人校長更以其豐富之參賽經驗,斷定我將於13hr內完賽,我則不敢大意,期望第三項的馬拉松不要出狀況,就像登山時,氣力放盡破功而摸黑到營地。

台灣郎:

1. Dennison Shan 鄧子賢(38歲):
2005年屏東113Km半超鐵第一名,電子新貴,紐西蘭籍台灣女婿。之前已完成三次超鐵。

2. Toman David 涂景文(39歲):
三項賽分齡組常勝軍,文字工作者,台語超棒,美國籍台灣女婿。之前已完成四次超鐵。

3. 李健雄(52歲):
三項賽分齡組常勝軍,電子業退休,台灣第一位完成超級三鐵者,之前已完成五次。 並於1995年外卡參加夏威夷KONA島的IRONMANR World Championship。

4. 鄭文章(56歲):
台灣超級鐵人協會秘書長(屏東三項協會總幹事),教職退休,完成過馬來西亞超鐵, 為籌辦2006年台灣第一屆Ironman distance,特來取經。

5. 譚勵平(55歲):今年是連續第三年參賽,前兩年也都順利完賽,消防局副局長退休。

6. 孟亞輝(48歲):連續第二年參賽,去年也順利完賽,任職調查局。
7. 陳春發(47歲):自行車協會理事長,人稱“發董”,分齡組常勝軍,企業負責人,初次參賽。

8. 洪明華(46歲):駱駝登山會會長,台灣百岳完成者,企業負責人,初次參賽。

9. 李榮光(45歲):“快樂狗”,和洪明華同期玩三項,企業負責人,初次參賽。


出國前聚餐誓師


加拿大會場一角

遠征加拿大:

期盼了將近一年,大家的身心體能都調整的不錯,誓師後分批出發。為讓旅途更順心,我們在三個月前就預訂了商務客艙,也預先辦好國際駕照,收集地圖,三個讀過書的臭皮匠應不致於在異鄉迷蹤。 老天眷顧,行前鐵人校長在洛杉磯的朋友答應陪同前往,並將租好車在溫哥華等我們,這個好消息讓我們有恃無恐的在商務艙中翹起二郎腿大喝紅酒。賽場是在Penticton B.C.,離溫哥華有五、六小時車程,都是楊先生開車,他也樂得用睽違的台語和我們一路嘻哈,據說這是一個盆地形的城鎮,民風淳樸,估計約五萬人之譜,到達時夜已深沉,台灣泡麵竟讓早兩天到達的“發董”聞香而至。 一年一度的盛會已讓這小地方沸騰,市中心彩旗飛揚,旅館酒吧紅男綠女,一路可見呼嘯的單車或慢跑的人影,賽前兩天必需報到領資料,賽前一天單車必需歸定位,二千多名參賽者,服務義工多達四千人 在賽前的流程中,我見識到加拿大人的禮貌客氣和服務親切,對賽會的支持度也無庸置疑了。而我們也不能免俗的到會場買些紀念品,一如前言:有冠上IRONMAN®字樣的總要貴上50%。

游泳:3.8KM

游泳場地OKANAGAN Lake是一個狹長形的湖泊,長度有一百多公里,源自洛磯山脈,水質清澈,我在賽前試游時,看到許多野鴨、鮭魚悠遊,今年的水溫21℃,賽道呈倒三角形,左去右回,沒拉水道線,大約每300M有一大浮球標記,和台灣不同的是沒有長官致詞,沒有辣妹熱舞。晨曦中,二千多人穿好防寒衣進入淺灘處適應水溫,場面壯觀而肅穆,當悠揚的國歌響起,相鄰的參賽者紛紛握手擁抱互道祝福,十幾個小時的征戰在07:00加農砲聲中隨即展開。 善泳者已破浪遠去,後頭還有慢條斯理的許多人沒入水,畢竟在這種耐力型的長程挑戰中,是沒有必要爭先恐後的,我則按照自己的四部曲,熱身、加速、續航、堅持,全程以自由式挺進,這個項目是最沒辦法停下來歇口氣的,途中雖被踢到蛙鏡而使鼻樑痛楚,仍咬牙苦撐,遇有超越者,也振臂緊咬。我深知游泳是大多數洋人的基本功夫,不敢鬆懈,最後在發揮正常下,如願於75分內上岸。


整裝待發


千軍萬馬


奮泳上岸


單車過彎

單車:180 KM

路線出城繞一大圈,南界已臨近美國邊境,要越過兩個山頭,全程總爬升高度約1500M,每16Km設有補給站,提供運動飲料、水、香蕉及Power Bar,並於120Km處設Special Needs,可放置私人用品。 比賽在周日,加油民眾絡繹於途,喬裝打扮揮舞旗幟、手鼓牛鈴響徹雲霄,行至山高谷深處依然綿延,Good Job!Nice Job!You can make it!雖烈日當空,喝采聲卻讓我們忘記疲累,因路線拉的很長,相對感覺不出山路的陡峭,一路調勻心跳穩健踩踏。 沿途破胎者少說也有五十多部車,不是路況不好,據說是部份極右派保守居民的惡作劇,撒釘子抗議,屏東鄭總幹事就因破兩次胎而心情大受打擊,我真的要暗自慶幸。長程運動不能逞一時之快,需要的是持久耐力,饑而食渴而飲是不能迅速補充能量的,必需要未雨綢繆。我謹守戰略,每十分鐘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每半小時補充食物及鹽份,果然一路順暢。 值得一提的是:鐵人賽是禁止跟車的,中途騎到索然無味時,忽見一穿著紅色性感三鐵服的女子,翹臀超我的車,我便本能如西班牙公牛般的盯上,跟了兩百公尺不到,就被眼尖的女裁判攔下,此舉換得在路跑轉換區處罰了四分鐘,真是得不償失。

路跑:42.2Km

路線延SKAHA Lake湖岸往南跑,至21Km處折返,總爬升高度約300M,每1.6Km設有補給站,提供海綿、冰塊、多種飲料和食物,並於折返處設Special Needs。 這項是成敗的關鍵,調整不好的多數人都會跑跑停停,偏偏今天往返都由湖面吹來逆風,增加難度,我一路用心去感覺兩腿的細微反應,遇有不適便要及時調整。幸賴平日在政大環山道的耐力訓練,我狀況出奇的好,除水站補給外,都維持在6.5min/km穩定配速,不敢停歇。涂景文在15Km處折返看到我,睜大眼叫了我一聲,在他的印象中“校長”及“發董”應該在我前面才對。直到20Km處才被鐵人校長超越,校長說我後半段用走的也能13hr完賽,篤定的心情讓我腳步更輕盈,一路過關斬將,此刻的跑步就不是大多數洋人的基本功夫了。最後三公里進入市中心,民眾夾道歡迎,晚風送爽,我也頻頻揮手致意,因為身心狀況沒有事先預期的慘烈,所以也沒有五味雜陳的痛哭流涕,終點前三十公尺整束儀容,並示意後頭不要超越,帶著笑容,高舉雙手,留下經典的衝線畫面。

 


路跑起點


終點衝線


完賽證書


完賽T恤、帽子、獎牌

後記:

鐵人大業終於完成,表面上是十二個半小時的短暫痛苦換來終點衝線的喜悅,它甚至比登頂一座百岳還容易,但大多數人都知道,那是累積三、四年的能量加上堅持理想的成果。它和十年前完成百岳是完全不同的典型,但其點點滴滴的內涵則同樣足以讓我回味一生。 我並非運動員,身材也不適合做速度型的運動,家庭和事業更占去我大半的時間,老婆勸我不要去強捉青春的尾巴,我卻想去豐富我的人生。就像許多年逾不惑之人,如入花叢般的迷戀著登百岳、玩攝影、或醉心工作、追求夢想。我喜歡寓運動於生活的去追求體能極限,享受比賽的樂趣。

鐵人前輩汪士林曾說:三項運動好比生活中的家庭、事業、健康,要平衡發展,人生才能圓滿快樂。瑾君說得好:比賽只是單純給自己找一個運動的動力。而明像講得更妙:練習的目的是讓比賽能更輕鬆。這是一種享受。鐵人名言:“Pain is Temporary,Pride is Forever”的意義更值得品味。

明華 於2005年中秋夜

 
版面編輯 郭奕成